各单位:
我校定于2025年5月至6月举办2025年长沙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暨省赛选拔赛(以下简称创新大赛,原名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按教育部文件精神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组织机构
主办:长沙学院
承办: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校友会)、团委
协办:宣传部、学生工作处
大赛设立组织工作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赤平担任组长,由党委委员、副校长张世英担任副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和党总支书记担任成员。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具体负责赛事的组织实施与联络协调。
设立大赛专家委员会,聘请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
三、参赛要求
(一)创新大赛参赛项目将按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建设成果进行分类参赛。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教育部通知(附件1)。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力,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加创新大赛。
(四)创新大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 35 岁(1990年 3 月 1 日及以后出生)。
(五)创新大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获奖高校名称以第一负责人学籍所在高校为准),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
(六)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 5 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 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
四、参赛赛道及要求
(一)高教主赛道
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同时根据所处创业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和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分组参赛。参赛基本条件如下,更详细条件以附件1为准。
1.本科生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本科生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 5 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 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
“红旅”赛道项目需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不断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时代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
(三)产业命题赛道
产业命题赛道目标任务是:
(1)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 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2)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 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参赛项目类型有2种:
(1)企业命题组
1)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2)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河南省的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2)成果转化组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围绕核心技术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项目。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或毕业5 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本赛道允许高校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但教师须在2025年7月15日前正式入职。
本赛道入选命题将于5月下旬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公开发布和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网址:www.pilcchina.org)公开发布,请参赛团队关注通知,更详细赛道方案请见附件1。
五、比赛安排
我校2025年创新大赛分院级竞赛、校级初赛、校级决赛三阶段。
1.院级竞赛(5月下旬)。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院级比赛,自主决定比赛环节和评选方式,并于5月28日前完成院级赛,提交参赛项目汇总表并推荐优秀团队参加校赛。
2.校级初赛(暂定6月3日)。校级初赛时提交项目计划书,不进行现场答辩,评委将依据所提供材料进行打分。
3.校级决赛(暂定6月17日)。选取30个左右的项目进入决赛,决赛采用现场路演、评委提问方式遴选出最终一、二、三等奖名单。
大赛期间学校还将组织创新大赛的训练营,请参赛同学、指导老师实名加入相应的QQ群,群号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
1. 创新大赛校级决赛共设一等奖6-8个、二等奖8-12个、三等奖13-15个。优秀创新创业导师6-8名(获一等奖的第一指导老师)。
2. 创新大赛一等奖奖金800元/个,二等奖奖金400元/个,三等奖奖金200元/个。
七、激励措施
1.为进一步激励各高校积极备赛,湖南省教育厅于2020年出台了《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措施》(湘教发〔2020〕35号),具体见附件3。
2.对获2024年省级二等奖及以上的指导团队,奖励推荐参评202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八、工作要求
(一)宣传发动。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
(二)协调组织。各学院要统筹协调,务必组织做好院级竞赛组织工作,及时做好总结和宣传报道。
(三)提供支持。各学院要为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九、报送材料要求
1.所有参加的创新大赛的项目务必在参加院赛前将项目计划书上传至大赛官网“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提交纸质版计划书时需附上“报名成功”的截图,后续计划书可修改再上传替换,具体报名手册详见附件4。
2.各学院于5月28日前统一将项目计划书纸质版1份(须附上官网报名成功截图)、参赛项目推荐排序表(见附件5)交长盛楼3012。
十、特别提示
省教育厅关于举办本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还未下发,若本校通知与省教育厅通知不一致的,以省教育厅通知为准。
十一、联系方式
大赛联系人: 杨老师 84261485
长大创新大赛学生 QQ群:789826693
长大创新大赛教师 QQ群:835857041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附件2:关于举办“建行杯”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附件3:《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措施》
附件4:“互联网+”大赛官方报名操作手册-学生端
附件5:长沙学院2025年创新大赛报名一览表
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
2025年4月30日